大明嫡长子

第245章 大宴(三)(3/4)

杨一清自己心里也滴咕。

  “……贤臣辅弼,乃治国之道。朕的内阁如今不过两人,朕便亲赐,你入内阁,以阁臣之尊掌西北军务,位列谢阁老之后!”

  竟然是杨一清!

  刘健去职之后,满朝文武都在盯着会有谁递补入阁,众多人在王鏊和韩文之间摇摆不定,怎么也不会想到圣心默定之人,竟然是杨一清!

  可他依旧领西北军务,京中需要阁老议定之事,以后又当如何决策?

  总不能有什么大事就先给杨一清去封信,再等他回封信说明自己的意思。固原府远在千里之外,这样一来一回那还能办什么事?

  那这不就是一种有名无实吗?皇帝到底是真要赏,还是假要赏。

  这个疑惑,就是杨一清自己也讲出来,“陛下,微臣戍守边疆,难行阁老之职,且边疆之臣入阁,国史之中未有先例,臣请陛下收回成命!”

  朱厚照早就对内阁的人员结构不满意了,总共几人,都是文臣,整个朝廷都是文臣的声音,臣权之大搞得皇帝都很难受。

  所以这是他考虑了很久的决定,是不会轻易收回的。

  “朕说了,你是以阁臣之衔掌西北军务,京中的政务不必你操心,有李阁老、谢阁老和众位大臣。”

  这话说到这里就会让人觉得有名无实,但之后风云突变,“不过,朕和诸位爱卿已经有了决定,往后每年二、三月要择机商议本年的目标、总结去年成效,值此时节,你要回京共议,无故不得缺席。”

  这么说来,那个时候杨一清的意见也就是阁老的意见了。

  王鏊和韩文面色不变,他们先前心里一点想法没有那是骗人的,到底是自己还是另外一人,其实他们自己也想,现在好了,花落别家,不过皇帝的这套手法确实新颖。

  因为人说到底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自己手中的差事有什么难处,肯定是希望能得到皇帝的支持予以解决。所以杨一清所提的建议,大概率就会和边疆有关。

  皇帝绕来绕去,最终的目标还是两个字——朝堂。

  他要解构文臣对于朝堂的把控,使得武将有可以发声的渠道。确实巧妙。

  说起来皇帝也就是十五岁的少年,却接连不断的有令人称绝的政治智慧,实在是不可思议。

  而杨一清、丰熙、郭尚坤三人此时也终于明白,皇帝为什么在意为不为刘大夏求情这件事。

  因为立下这样的大功,使得皇帝能够名正言顺的破例的机会实在不多。错过了这一次,对杨一清个人来说就是政治前途的事儿,皇帝也不会很在意。但若真的发生,真正的影响却是在今天,这才是皇帝在意的!

  丰熙望了望那个年轻的身影,他站在群臣的注视之中,是如此自信。

  “杨卿,你要明白朕的良苦用心。”

  这是皇帝的大计。

  杨一清不敢乱来,唯有深深叩头,以谢君恩。

  “臣杨一清谨遵圣命!”

  皇帝转向李东阳、谢迁二人,“李阁老、谢阁老,你们两位往后要辛苦些,西北不能没有杨应宁,这是真正的军国大事。”

  “遵旨。”

  李东阳和谢迁想的是:杨一清后来居上,已经走在了王鏊和韩文的前边儿。

  入阁这种事是很讲究先后顺序的。

  他们这两人,再怎么样都是先帝的老臣,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不是皇帝提拔起来的,皇帝感觉上总是差了一点。

  所以或早或晚,他们都会步刘健的后尘。再说句不好听的,他们不走,王鏊、韩文往哪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