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734章 把牧民变农民(1/3)

  第735章把牧民变农民

  除了严嵩、周尚文,其余各地的主要官员也都到了京师。

  内阁商议了半天的产业部尚书人选一直被朱厚照压着,这是他要留给邢观的。

  只可惜伍文定出征以后,因为远隔重洋,他不回来,朝廷根本无从得知他那里的情况,邢观大概也还活着吧。

  皇帝只能这样想。

  而虽然人选未定,但事情还是在推动之中。

  朱厚照也听过几次内阁的商议,渐而他逐渐有了一些印象。

  棉花这个东西,和玉米、土豆不一样,中国有棉花记载的历史很长,大约是从汉代之时就已经有一些棉纺织技术的记载,南北朝时一些帝王的衣物就是用棉布制作而成。

  棉布穿着还是比麻布要舒服多了,这个不必深究什么材料特性,上手一模就知道了。

  到了唐宋之时,各地都开始有种植棉花的记载,最早是海南、两广,然后是江南一代。

  正是因为棉布的优异特性,支撑了棉花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而要说到真正普及,那就是明代。

  这是从朱元璋就开始的,他在洪武元年颁布实物租税时就规定过,原则上农民上缴税赋都要纳布,导致不种棉花的农民只能购买来完税。

  虽然说这样规定税赋有些莫名奇妙,但在客观上确实让棉花种植普及开来了,而全国征收棉布的数量在永乐年间甚至达到过一年一百七八十万匹的惊人规模。

  尤其是江南这类商品经济发达的区域,棉花种植在松江、嘉善等区域非常常见,也留下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说法。

  不仅如此,心灵手巧的中国人除了可以将棉花制成棉布,而且还可以加工出红、黄、蓝等各种色彩、条纹或是一些简单的几何图案。就说厉害不厉害吧。

  这其中还有一种三梭布,与普通的棉布还有所区别,因为采用特别的制作方法,使得这种布非常的柔软,特别适合用于贴身服用。

  朱厚照自己穿着不知道,其实他的裤衩子就是用进贡的三梭布制成。

  总得来说,明代的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已经完全达到了商用的级别,不需要像红薯那样再专门的推广――直到朱厚照听了他们的一次专门禀报。

  他嘴里念叨着棉花、棉花,总觉得应该和新疆有什么联系。

  因为他前世关注过时政新闻。

  后来他把周尚文、梅可甲以及陕西巡抚王琼叫进了宫中。

  朱厚照已经构建起了一些记忆和逻辑了,面对着三人他说:“朕翻阅古书时,记得唐代有过一种高昌布,洁白异常,品质似乎更甚中原地区的棉布?”

  这三人里,王琼是读书出身,见识最深,他回应说:“陛下所言不错,唐灭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丝绸之路甚为繁茂,从那以后,西域地区流入中原的棉布数量已然不少。安史之乱时,为了支援长安,西州也就是高昌还曾运过大批的军用棉布。”

  周尚文有些好奇,“怎样算军用棉布?”

  朱厚照蹙着眉头,“那个倒还是其次。关键在于西域是不是比中原地区更适合种植棉花?”

  平海伯梅可甲说道:“江南地区种植的棉花也是很好的,而且几乎已经到了十室必有织机的境况。”

  “朕知道江南的棉花种的多,但这其中涉及到边疆安全。一直以来,西北区域都是荒漠戈壁,干旱贫瘠,人烟稀少,植被荒芜。如果是可以种植棉花,那就不一样了。朕可以将新疆作为棉花的种植区域,把江南的纺织技术带过去。

  距离内地遥远,卖不上价格也没关系,